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人口统计数据,2023年底,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.97亿,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1.1%。预计到2035年,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,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%。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。
累计供水58.3亿立方米,超900万人受益
一渠“南水” 十年润郑
新郑市观音寺镇英李村,一条长渠从麦田穿过,北风吹拂,渠水清冽,“南水”就是从这里进入郑州的;荥阳市孤柏嘴,邙岭绵绵,黄河东流,“南水”从这里穿过黄河,离开郑州继续北上。
2014年12月15日,南水北调中线郑州段正式通水。郑州境内129公里长的干渠自此盛满清澈甘甜的丹江水,10年来,源源而流,润泽郑州。
“南水”入郑10年,累计供水58.3亿立方米,受益人口超900万人。10年来,南水北调有效缓解了郑州水资源短缺的局面,“南水”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,有力支撑起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。
“南水”源源而流,润泽郑州
碧水南来润郑城
展开剩余83%把时间拉回到10年前,2014年12月15日,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仪式在郑州市刘湾水厂举行。这一天,刘湾水厂正式开始以南水北调水为水源,这也是郑州市第一座使用“南水”水源的水厂。
管城区十八里河街道居民潘红勤是郑州市最早一批喝上“南水”的居民,提起10年前第一次用“南水”烧水做饭时的喜悦,她脸上笑容灿烂:“喝起来甜甜的,口感确实好,从那以后俺家用的就一直是丹江水。”
刘湾水厂通水半个月后,12月29日,柿园水厂引入南水北调水源。次年,郑州航空港区水务有限公司第一水厂、白庙水厂、罗垌水厂先后引入南水北调水源。2023年8月、9月,侯寨水厂、梧桐水厂分别引入南水北调水源。2024年11月,龙湖水厂引入南水北调水源。
郑州水务集团运营管理部经理、调度中心主任张冰心说,南水北调中线通水10年来,郑州供水范围不断扩大,受益人口逐年增长,如今郑州主城区90%以上的生活用水都是“南水”,南水北调水已经从原来规划的城市补充水源,成为郑州的主力水源。
在润泽民生的同时,“南水”也为郑州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活力。郑州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,城市用水原来主要依靠黄河水和地下水,长期以来,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郑州发展的瓶颈。“南水”入郑后,郑州城市供水得到保障,城市建设和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,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得到促进,城市品质不断提升。
渠水畅流入万家
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郑州境内共设置7座分水口门,郑州市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共7处提水泵站,输水线路16条,线路总长97.7千米,分别向10座受水水厂供水,以及向4座调蓄水库充库。配套工程于2012年11月开工建设,于2014年12月与主体工程同步达效,实现通水。
10年来,郑州市南水北调工程保持平稳运行,供水效益正常发挥。郑州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运行保障科科长许彦鸣说,工程安全是“南水”畅流入千家万户的重要保障,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以来,郑州市认真做好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巡查和管护工作,全力确保工程安全。
在中原西路泵站到白庙水厂之间的输水管线,寒风中,巡查人员樊钢鑫正徒步进行巡查。“我负责区段的管线有6公里多,每天都要进行至少一次的全线巡查,经常还要下到阀井里面检查,一旦发现问题,要立即上报,及时解决。”樊钢鑫说。
同时,郑州市不断优化运行调度,科学编制、合理确定年度用水计划,郑州实际利用南水北调水量逐年递增,供水效益显著。郑开同城东部供水工程、巩义南水北调工程等一系列新增供水工程正在推进中,未来供水范围将进一步扩大,受益人口继续增加。
一水护田将绿绕
仲冬时节,郑州贾峪河水尤清冽,群群野鸭浮戏碧波上,岸边芦苇随风摇曳,不时有飞鸟掠过水面。
贾峪河水清岸绿、群鸟翻飞的生态美景正是得益于“南水”的滋润。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以来,通过郑州境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5座退水闸退水,郑州已累计实现河道生态补水8.83亿立方米。双洎河、贾峪河、沂水河、十八里河、索河等河湖在“南水”的滋润下,河湖水量增加,河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,再现沙鸥翔集、锦鳞游泳、游人如织之盛景。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,郑州受水区地下水超采现象也得以遏制,地下水水位显著回升,地下水水源得到涵养。
“南水”滋润郑州,郑州也积极保护“南水”清澈如初。南水北调干渠两侧建起绿色生态廊道,高低错落的灌木、乔木、花草起到防风固沙、保持水土、涵养水源的作用,林水交映,一条条绿带保护着渠水始终清澈北上。
南水北调干渠沿线村庄实行污水集中处理等措施,确保一渠清水过境不变质。新郑市观音寺镇十里铺村位于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,而今走在村中,道路整洁、花木参差、池塘清澈,一幅美丽乡村的动人画卷铺展眼前。十里铺村党支部书记赵东民说:“近年来,村里建设了污水处理站,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,再用于农业灌溉、景观用水等,既保护了‘南水’水质安全,也美丽了乡村。”
移民生活日日新
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过程中,河南16.54万移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。
郑州在中牟、新郑、荥阳等地建设移民新村22个,共搬迁安置移民4639户18735人。移民搬迁后,郑州市通过产业扶持、技能培训、美丽移民村建设等,多方面发力推动移民增收致富、安居乐业。
走进荥阳市李山村,映入眼帘的是一家挨着一家的丹江鱼饭店。2013年,该村村民李志乾在村里开了第一家丹江鱼饭店,而后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,该村建成美食街项目,如今村中已有20多家丹江鱼饭店,丹江鱼成为李山村的支柱产业,村民收入大幅提升。
此外,中牟县全店村集体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,并成为河南省首届“村BA”举办地;中牟县北沟石井村与河南瑞亚牧业合作,建设了1066亩的奶牛养殖基地;新郑市观沟村强化村级治理,村子乡风文明、管理有序,获评“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”……
2011年,移民刚搬迁来郑州时,年人均收入约4300元,如今已提高到2.2万元以上,村集体平均收入30万元,移民和谐融入当地生活,日子越过越好。李山村移民岳海鹏说: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,日子一天比一天好,我们在郑州已经扎下了根。”
十年光阴似水声,“南水”迢迢去未停。回望“南水”入郑的10年,南来碧水源源润郑,给郑州带来一城锦绣;展望未来,在“南水”的持续润泽下,郑州的发展仍将与日俱新。
记者 李宇航/文 徐宗福/图
《郑州晚报》版面截图网上配资炒股公司
发布于:北京市